从18年前武大论文《<汉谟拉比法典>与商汤关系新论》,看伪史论的荒谬
近日,武汉大学因校内学生杨某的性骚扰案被推至舆论焦点。随着事件发酵,杨某前期硕士论文中虚构法律、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深扒,引发公众对该校学术严谨性的讨论。与此同时,一篇18年前武汉大学的论文《<汉谟拉比法典>与商汤关系新论》也意外重回视野——这篇提出“商汤即汉谟拉比”的论文,其论证逻辑与当下盛行的“伪史论”如出一辙,值得细细剖析。
这篇论文的核心观点颇为惊人:中华文明源于美索不达米亚,《汉谟拉比法典》即商汤时期的《典宝》,甚至直接断言汉谟拉比与商汤是同一人。为支撑这一结论,作者做了一系列“对应”:年代上,称汉谟拉比在位纪年与商汤伐桀年代高度吻合;人名上,将汉谟拉比对应商天乙、辛·伊丁拉姆对应伊尹;地名上,把Babylon等同于商王都亳、Isin比附有莘氏;连衡量单位和官职也强行挂钩,说20布尔灌溉田对应20亩养老水田,VGVLA·MARTU类似甲骨文中的“多马”将军。
但这些论证看似有板有眼,实则漏洞百出。从考古实证来看,中华文明的独立脉络清晰可辨:良渚的玉器、陶寺的观象台、二里头的宫殿遗址,层层递进的文化层印证着本土发展轨迹;甲骨文与楔形文字分属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,造字逻辑、书写方式毫无传承痕迹;商周青铜器以礼器为核心的纹饰体系,与两河流域兵器主导的青铜风格更是天差地别。如此跨越文明的“身份绑定”,缺乏任何实物互证,更像是文字游戏而非学术研究。
这种论证方式,恰恰暴露了“伪史论”的典型套路——不以证据为基石,全靠话术和主观臆断推翻既有结论。当下的“伪史论”者更是如此:他们全程没有提出任何实际证据,仅凭质疑和话术,一张嘴就否定既有证据形成的文明链条。比如质疑埃及莎草纸能保存千年,却无视沙漠干燥环境和科学测年数据;否定古希腊文明存在,却拿不出任何颠覆性实证;甚至编造“蒸汽机源自中国”的谣言,靠断章取义的只言片语混淆视听。就像这篇论文把商汤与汉谟拉比硬凑成一人,“伪史论”的本质,都是用碎片化的“巧合”替代完整证据链,用怀疑精神取代学术逻辑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类观点看似在讨论历史,实则消解了文明的独特性与连续性,造成了严重的认知错误。中华文明确实吸收过外来养分,小麦、黄牛的传入,冶金技术的交流,都是考古证实的事实,但这与“文明西来说”是两码事。从贾湖骨笛到河姆渡稻谷,从甲骨文的连续传承到礼乐制度的一脉相承,海量证据构建的“文明主体性”,绝非几句牵强的“对应”就能撼动。
面对“伪史论”造成的认知混乱,国家已对部分违法账号进行封禁,但从目前来看,其影响仍在扩散,甚至愈演愈烈。这篇18年前的论文或许只是个例,却折射出“伪史论”对学术的潜在侵蚀。学术研究允许大胆假设,但必须以小心求证为前提——没有考古实物、文献互证、科学测年支撑的观点,再新奇也只是空中楼阁。公众面对这类“惊世结论”时,更需保持理性:辨别历史真伪的标尺,从来不是脑洞大小,而是证据的扎实程度。
唯有坚守“以证立论”的底线,才能真正读懂文明的脉络,在交流互鉴中守护好自身的历史根基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