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武汉大学图书馆发生的“性骚扰”事件,引发了舆论热议。但比事件本身更具争议的是,面对校园内部的严重问题与舆情危机,该校校长居然回应称“等上级指示”。这一表态不仅显得冷漠无力,更暴露出当下高校治理体制的严重弊病:大学校长在危机面前“不能说、不会管、不敢担”。
这位校长是中科院院士,北大数学系出身,算是我的校友,是著名的理工类专家。但他的表现令人遗憾:一位能领导课题组攀登学术高峰的院士,未必能成为一位能够治理一所大学、应对社会与公众的校长。
01
院士 ≠ 校长,科研 ≠ 治校
长期以来,我国高校校长的选拔标准高度行政化,特别偏好“学术明星”。只要是院士、长江学者、高被引学者,似乎就天然具备了担任校长的资格。殊不知:
做科研与治学校,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能力结构。
校长不是实验室的“领头人”,而是一个大学治理共同体的组织者、协调者、沟通者。他必须具备的,不是某一学科的至高建树,而是一整套面向复杂教育体系的领导素质:
战略思维:理解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,能够前瞻性制定办学方向;
组织管理能力:统筹教学、科研、人事、后勤、财务、安全等庞杂系统;
人文素养:尊重多元学科格局,理解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重要性;
公共沟通能力:在面对突发事件和社会舆论时,能公开发声、安抚情绪、维护形象;
制度意识与法治精神:依法治校,尊重程序,保障师生权利;
教育理念:将“育人”置于科研之上,关注学生的成长、尊严与安全;
团队协同与共治意识:能够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,建设治理共同体,而非行政命令体系。
而院士往往专注于某一学科领域,擅专不擅通,习惯个人奋斗式科研路径,却难以适应组织协作、公共责任与多元沟通的大学治理现实。一旦脱离科研环境,面对校园多元利益与复杂社会期待,往往手足无措。
02
复旦大学“砍掉文科”事件:
科技主义的文化失语
武汉大学校长的失言并非孤例。在此前,以文科著称的复旦大学校长竟然对外宣称:“文科招生比例从原来的30%-40%降至20%。”
这位校长同样是理工科背景,长期从事人群的遗传结构、人群的起源和迁徙、人类复杂遗传病和计算生物学等方向的研究。尽管他对科研充满热情,但对大学的整体功能缺乏基本理解。这种将大学理解为“科研工厂”的倾向,将人文学科边缘化、功能化,既违背了大学“育人”与“启智”的根本宗旨,也引发了复旦校内外广泛批评。
在“科技立国”的大背景下,这种文盲式科技主义正在悄然侵蚀中国大学的文化基础。而这,恰恰是以科研头衔主导校长选拔的恶果之一。
03
当前大学治理的三大隐患
第一,选人机制偏重学术头衔,忽视治理能力与人文素养。当前高校校长任命中,院士、长江学者等“头衔化标准”仍占主导,治理经验、沟通能力、对教育使命的认知往往被忽视,导致一旦离开实验室、走出学术圈,便难以胜任管理重任。
第二,“科技至上”的倾向正在侵蚀大学的综合性与文化使命。理工科出身的管理者在资源分配和战略定位上,往往天然倾向于技术导向,轻视文史哲基础学科。这种“工程思维统治大学”的局面,正逐步瓦解大学原本应承担的批判性、整合性与人文性功能。
第三,高校舆情应对机制与公共治理能力严重滞后。很多校长缺乏现代舆情管理与危机应对的训练,面对社会热点时要么沉默,要么言辞失当;在校园性骚扰、学术腐败等问题上,更表现出对学生和公众正当关切的回避甚至傲慢。这背后正是行政化体制下大学领导者缺乏责任主体意识的体现。
04
大学治理改革:
从“任命制”走向“共治制”
中国大学当前的校长任命机制,严重脱离了学术共同体的自治逻辑。大部分高校校长由教育部或地方组织部任命,校内教师、学生、校董、学术委员会等无权提名、无权投票、无权监督。这种体制让校长更多地是对上负责,而非对“大学”本身负责。
未来改革方向可以考虑:
建立校长遴选委员会制度:由校内教授、学生代表、社会人士共同参与,提出若干候选人供组织部门确认任命;
校长候选人公开答辩与听证制度:明确其教育理念、治校战略、危机预案;
推动教职工、校友和学生参与式治理:赋予教师学生与学术组织更大治理权;
明确问责机制:不能简单以“院士身份”挡箭,治理失败就应追责。
结语:
校长不是“学术奖励岗”,而是大学精神与治理的第一责任人。
一位真正合格的大学校长,不是头衔最多的那个人,而是最懂得教育为何物、学生为何人、大学为何存在的人。
一个大学能否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清醒与尊严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有没有一个敢于负责、愿意沟通、理解文化、尊重学术的校长。
今天,随着武汉大学等案例的曝光,是时候重新审视中国大学校长制度了。
作者 | 吴必虎 ChatGPT
编辑 | 周晴
图源 | 网络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